李敏副厅长在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的讲话

2006-10-09 00:00:00 【浏览字号:

 

开创勤工俭学工作新局面 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在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的讲话   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                                               李  敏 省 教 育 厅 副 厅 长   (2006年9月28日)   同志们:     我们在南阳召开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在云南、贵州召开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昨天,大家参观了南阳市宛城区和镇平县部分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刚才,听了南阳、信阳、焦作和灵宝的经验介绍,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南阳市委、市政府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改善了办学条件、资助了贫困家庭学生、稳定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大力推广南阳等地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知难而进     勤工俭学在我省有着优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教育战线特别是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同志们的努力,我省勤工俭学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得到了很大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服务教育的功能日益显现。农村学校以发展校园经济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与地方经济特点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学生劳动实践场所2万多个,每年有千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城市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取得了进展,最近几年已有8个省辖市顺利建成,每年都接受大批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校办企业有1300多家,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利润近亿元。教育市场也得到了初步规范。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勤工俭学管理队伍,目前全省从事勤工俭学的工作的达到四万多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体上来看,我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发展的势头是良好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对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促进了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勤工俭学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作为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我省得到了很好地实践。我们从自己的省情出发,坚持长期抓好勤工俭学不动摇,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在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小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获取真知,感受快乐,体验成功,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信阳等地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长大立志建设家乡。焦作、郑州、三门峡等地开展了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固始县陈淋子镇联合小学、安阳市程寸营小学、清丰县仙庄乡中心校等许许多多基层学校把开展勤工俭学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受到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绿化美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     第二,为教育事业发展筹措了大量的经费。“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开展勤工俭学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17.1亿元的资金,其中,用于修建校舍5.7亿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3.9亿元,用于教师福利4.2亿元。偃师市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每年为全市教育事业提供600多万元的经费补助。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每年为教育创利150多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各地开展勤工俭学的实践证明,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强教育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巩固了“普九”成果。各地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除了改善办学条件外,还积极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2005年,我省用于补助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收入达到4386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大约91万人。从2000年到2005年,商丘市从勤工俭学收入中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达320万元。信阳市不少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依靠勤工俭学收入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几年来,罗山县从勤工俭学收入中累计拿出120多万元,帮助3万多名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宜阳县寻村镇在最近两年中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的助学金,资助367名因贫困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资助38名孤儿和单亲学生完成学业。西峡、鲁山等地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办好学生食堂、浴池、百货店等第三产业,大力开拓教育内部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寄宿学生吃菜、洗浴等日常生活问题,为师生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第四,架起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桥梁。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勤工俭学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发挥自己人才、科技和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温县、邓州、栾川县等地根据本地经济特色,积极引进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新品种,在当地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牟县校园经济基地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农村技术员,开设了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温室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能为当地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000多名。汤阴县在校园经济基地中培育的低杆高产抗倒伏小麦、无毒棉被当地大力推广,帮助不少农户脱贫致富。     我省勤工俭学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勤工俭学战线同志们的辛勤努力,要取得上述成绩是不可能的。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辛勤工作在全省勤工俭学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勤工俭学这项工作在我省仍然比较薄弱,不少地方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列上工作的重要议程,工作开展也很不平衡,普及面还不够大,工作开展的层次相对较低,服务教育的功能没有很好体现。我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总产值、总收入,多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勤工俭学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充满信心,对勤工俭学的内涵、形式、内容、方法、发展方向以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使命重新认识,科学定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全力抓好勤工俭学工作,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开展勤工俭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是广大的中小学教职工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师生生活条件的一条成功之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勤工俭学依然意义重大。     第一,开展勤工俭学,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提高团结协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教育大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均资源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将长期困扰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实践证明,自力更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增加教育投入的一个有效渠道,是巩固农村“普九”成果,补助家庭困难学生,改善学生生活,提高教师待遇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第三,开展勤工俭学是沟通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桥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地方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四,开展勤工俭学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劳动技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批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者,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勤工俭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品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开展勤工俭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这个结合,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开展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筹措经费,这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开展勤工俭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它是关系到是否能够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能否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问题,那种认为当今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过时了,教育部门没有必要再抓勤工俭学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三、创新形式,狠抓落实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为我省教育事业服务,为学生生活和健康成长服务。因此,勤工俭学工作更要紧密结合河南教育实际,不断充实内容,创新形式,取得实效。 第一,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抓好农村学校勤工俭学普及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根据两次全国中西部地区勤工俭学现场会议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到那些更加困难的农村地区和学校,在工作的着眼点上更加突出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支持“普九”巩固提高,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普九”巩固提高服务。要组织和帮助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实实在在地降低学生开支,解决学生生活困难,让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实实在在地保证学校运转,改善办学条件,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实惠。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根据当地的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含林牧渔),宜商则商,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采、拣、编织、修理等多种类型的勤工俭学活动。要从小项目开始,从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厩、小苗圃、小鱼塘、小加工厂等开始,先做到种好菜,养好猪,栽好树,办好食堂,然后从小到大,逐步发展,逐步壮大。在这方面我省有很多好的典型和现成的经验,要大力推广。     第二,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切实解决好勤工俭学用地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多渠道地解决好学校勤工俭学用地,确需新增用地的,鼓励使用荒山、荒坡、荒地,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调出的土地、校舍等,也可调整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用地。学校要管好、用好勤工俭学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得闲置抛荒。     第三,加强城区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区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生产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积极建设中小学生生产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没有建成实践教育基地的省辖市要抓紧建设,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和经济发展特点,遵循科学性、实践性、效益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办产业、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搞好规划,抓紧实施。在建设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提倡多样化,各具特色,不搞一刀切。生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既要有一定的规模,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能基本按照初、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劳技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课程;要有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育活动教材,有完备的教育教学管理机构,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要不断完善各种设施,逐步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好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功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省教育厅目前正抓紧与省发改委协商,争取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收费行为。     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发展校办企业。我省校办企业发展水平较低,经营分散,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规模效益,有很多制约因素。关键是改革力度不够,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去运作,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要加强对校办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建立和完善校办企业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管理体制,鼓励联合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校办企业继续实行学校所有、企业自主经营、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的管理体制。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把校办企业真正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第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加强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我省教育市场规模很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资源,我们要搞好统筹规划,引导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服务体系。要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支持学校内部管理改革。     四、把握方向,健康发展     勤工俭学既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又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端正勤工俭学方向,树立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思想,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一,正确处理好育人和创收的关系。我们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主要是育人,当然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经济收益,要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育人是第一位的,创收也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只讲经济效益,不讲育人,就失掉了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勤工俭学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有些学校搞勤工俭学,只把眼光盯在经济收入上,很少去考虑育人的作用和社会效益,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必须摒弃。勤工俭学的育人和创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在育人的前提下搞创收,在创收的基础上促育人,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各地开展勤工俭学的实践也证明,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育人与创收的关系,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就能够稳定、持久地把勤工俭学坚持下去。凡是认真坚持勤工俭学,在育人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也一定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育人创收共同发展,全面丰收。     第二,正确处理教学与勤工俭学的关系。搞好学校常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开展勤工俭学也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有些学校怕开展勤工俭学挤占了文化课教学时间,影响升学考试成绩,其实在国家新出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已把通过勤工俭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中小学校要对勤工俭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要按照课程方案要求,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上好劳动实践课,不得随意增减劳动实践时间。     第三,正确处理好创收与助学帮困的关系。勤工俭学收入应该主要用于补充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服务师生生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从这次会议上的经验交流材料来看,各地开展勤工俭学的收入大部分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而用于服务师生生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支出相对较少。各地要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勤工俭学收入支出结构,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出一大部分资金,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改善生活条件,这也是全国中西部地区勤工俭学现场会的主要精神之一,我们要落到实处。     第四,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规范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目前,有些学校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把校田承包给农民耕种,学校坐地收租,或给学生下达勤工俭学创收指标,主管部门给勤工俭学管理部门下达上交任务,甚至以勤工俭学的名义乱收费,都严重影响了勤工俭学的形象。这些错误的做法必须认真纠正。我们要通过建章立制等各种措施,规范勤工俭学行为,使勤工俭学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保证勤工俭学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安全问题的关系。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就可能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大自然打交道,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了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安全问题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要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勤工俭学活动的特点,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师生安全工作。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坚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风险防范服务体系,维护学校和师生正当权益,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有条件的学校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     五、加强领导,营造环境     勤工俭学既是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就难以统筹规划和协调,难以保证勤工俭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把勤工俭学纳入到地方经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的范围,并在土地征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减免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勤工俭学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办产业的管理,在制订“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勤工俭学统筹考虑,一并规划进去。要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督导评估体系,各级督导部门要定期组织力量对勤工俭学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拿出一定的精力,抓好勤工俭学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理直气壮地抓好,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勤工俭学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一级抓一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加强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是管理和指导勤工俭学改革与发展的综合职能部门。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机构,充实得力人员,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作用。要重视各级勤工俭学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力量选配到勤工俭学领导岗位上。     同志们,勤工俭学事业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给勤工俭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全力抓好勤工俭学工作,为我省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教育部颁布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实验室装备规范
下一篇: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关于2006年省普通中学实验室建设示范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