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

2015-02-06 11:26:02 【浏览字号:


 

各支部、科室(公司):
中国好人榜“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15年2月候送人名单已公布,郑州市有4人入围,他们分别是王伟立(助人为乐)132号,周国荣(诚实守信)87号,王金成(敬业奉献)146号,苏凤英(孝老爱亲)94号。请各部门迅速动员干部职工于2月1日至15日登录中国文明网参与投票和留言评议(网址:http://archive.wenming.cn/jingtai/sbhr_jyfx.htm)。请活动材料组将上榜4人的先进事迹在局域网和显示屏上公布。感谢大家参与!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让这些好人故事伴随着我们迎新年、绽新颜!
2015年2月2日   王伟立,男,52岁,研究生学历,河南华源燃料公司总经理、中原区第八届政协委员、河南省残疾人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多年来,王伟立坚持开展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为用“文化助残”方式,激励和关爱“孤残儿童”;他还和二十多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鼓励他们从挫折中成长起来,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10余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超过200多万元。
生之艰难,自强不息
1963年,王伟立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出生不足3个月,一次连续几天不退的高烧让他落下“小儿麻痹症”,四肢软绵绵再也没有了活动能力。母亲珍惜儿子的性命,对他不离不弃,六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背着儿子四处求医,直到拖累得自己重病缠身,耗尽生命之灯,撇下6岁的儿子撒手人寰。父母六年的艰辛努力,小伟立的左手终于能活动,其它上下肢体则无活动能力。
母亲去世后,小伟立默默接受着亲戚、街坊邻居的嘲讽、歧视和小孩子们的戏弄,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直接称呼,而是由“拐子、瘸子”等绰号来替代。没有了母亲的疼爱和呵护他感到很孤独,幼小的心灵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972年,转眼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奶奶把他接回了洛阳老家,是哥哥背着他到学校报名的。校长摸摸他的双腿,又摸了一下他软绵绵的右手和伸不直大拇指的左手,苦笑着摇摇头。倔强的小伟立求校长说,我认识好多字,字写得也很好,不信给你写个“毛主席语录”看,他争得了入学机会。
1982年,王伟立高中即将毕业,他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但那年那月,残疾人想考入大学的门根本行不通。没法继续学业就不得不面对就业这个问题,他不愿成为家庭的负担,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而哪样活能适合他干呢?王伟立在思考。长期的病魔摧残折磨,亲身感受因残疾而被社会边缘化的悲观情感,使他选择了学习中医,经过四年的专科学习,取得了中医专业证书。在此期间,还先后跟随2位名气很大的老中医学汤药、学针灸,为找准穴位在自己身上反复无数次针刺实验,以感受用针的深度和反应。
1986年,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进入郑州某骨科医院挂号室当起了挂号员,但这个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正式”工作却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尽管伟立对工作付出万分的艰辛和努力,不了解他的人却很难正视他,甚至嘀咕、冷嘲热讽他:“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还想给别人看病,简直就是笑话!”王伟立实在忍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于是选择了离开,开始了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
连环创业,攀登辉煌
辞去“正式工”工作以后,王伟立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目标,犹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茫茫不知所向。
父亲说:命运不是还留给你一只能活动的手吗,也许命运注定你就是“一把手”!一语惊醒梦中人,“没有办法也许就是最好的办法”,他坚信定能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可创业对于一个双下肢和右上肢都有残疾的人来说谈何容易!1986年冬天,他左思右想也找不到合适的事做,最后就只好选择了卖“烤红薯”。
他在思索一个人卖红薯时将要遇到的困难,纵使费尽心力把红薯烤熟,但怎么卖啊?早些年都是杆秤,只用一只手,连称都称不好!怎么办?他就把个头大小不一的烤红薯在父亲的帮助下逐一的称出重量,然后他反复用手掂量练习,来判断每一个不同个头烤红薯的重量,直至练习到用眼一扫就能断定这个烤红薯有多重。他又创意性的想法子托人做了一个挂杆秤的架子,在上面写上“公平秤”字样。顾客来买烤红薯时,他一看烤红薯个头大小就把重量、价格给顾客报出来了,顾客很好奇,有的顾客会在公平秤上再秤一下,基本上都很准。买烤红薯的生意使他坚定了生活的信心。
但这次创业坚持不到三个月就停了,只因寒冷的冬天把他本已不能活动的双脚冻烂了,每次脱袜子都会连血肉带出。这次卖烤红薯虽说算不上大生意,赚钱也不多,但却让他第一次尝试到通过努力一定能养活自己、赢得生存。同时,也悟出只能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环境中工作,才能降低失败的风险。
1987年初,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以750元月承包金并安置6名职工的条件从郑州市饮食公司承包了一家国营饭店。
他接手后的饭店更名为“郑州市饮食公司三立饭店”,第一次将自己的名字作为创业字号也使他倍受鼓舞。王伟立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厚道待客的亲和力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天天厅堂客满。这样的好生意,一直做到1992年。
其后,王伟立还干起了印刷厂,并于1994年又开了一家名为“郑州市三立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广告公司,以做户外广告和媒体业务为主。
2001年在焦晋高速焦作段做广告牌,报酬不低,工程造价有300万元之巨,但也并不容易。因为所有广告牌的安装位子都是在半山腰的悬崖上,很多地段连山路也没有,是没有办法爬上去的。没有一家广告公司敢接这个工程。
在权衡利弊后他最终决定把这个工程接下来。为这个工程他向山里跑了多趟,并细心分析施工位置山高路险的困难程度。他观察到山里人上下山的姿势和平常人爬山的区别,山里人下山时,身子向后仰,这样重心稳,速度快且安全性高;而平常人下山时,屁股向后撅,身子往前弓,上身前栽,危险性极大。他断定往山上运施工材料除了让山里乡亲们帮助以外没有好办法。
为赢得乡亲们的帮助和支持,他花费十多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通向山外的路,山里人很朴实,不愿无功受禄,当得知王伟立要往山上运送施工设备及材料的困难后,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短短几天时间就把所需原材料运至各自施工地点,为工程如期完成赢得了时间。他感言,当我们真正用心帮助别人时,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和赢家。
2003年开始,王伟立又进入化工行业,先后创建了“河南华源燃料有限公司”、“河南中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又成立了“河南三立企业教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培训公司,请专家来郑授课,一方面给自己企业中层搞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向社会输出管理培训业务;2010年,随着对残疾人事业关注度的增强,成立“河南同在蓝天下康复器材有限公司”,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生产出适应残疾人出行的电动助行产品。2010年,王伟立被河南省残疾人企业家协会推选为秘书长。
20多年来,王伟立不断的更新观念,不停的转换行业,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并取得辉煌业绩。  2008年起,他就开始帮扶资助弱势群体,多次看望郑州儿童福利院儿童,组织福利院“孤残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今年5月,在全国第22个助残日,组织中原区50多名肢体残朋友游古都开封,让很难出门的残疾人感受了古都风貌。五年来,王伟立为公益累计支出200多万元。
王伟立经常说一句话:“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也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周国荣,女,汉族,1956年11月出生。郑州市双凤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三十多年来,周国荣坚持以诚为本、以信立业,坚持“做鞋人想着穿鞋人”的企业宗旨,贯彻“创百年品牌,建长青基业”的经营理念,奉行“宁让企业吃亏,也要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理念,将企业打造成群众认可的好企业。
周国荣同志1984年创办了郑州市双凤鞋业厂,2002年企业更名为郑州市双凤鞋业有限公司。三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做鞋人想着穿鞋人”的企业宗旨,贯彻“创百年品牌,建长青基业”的经营理念,奉行“宁让企业吃亏,也要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不断开发设计出款式新、质量优、穿着舒适、价格适中的“双凤”皮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信誉,将“双凤”牌皮鞋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真皮鞋王”、“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诚信民营企业”和“河南省信用建设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兴则企业兴,质量强则企业强。周国荣始终牢记企业发展的这一根本,把抓产品的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99年公司在全省皮革行业率先通过了质量认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周国荣的带领下,建立了强有力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每年定期开展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通过这些手段,从中发现问题,使企业不断持续改进;认真落实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从皮鞋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从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好的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上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下道工序监督上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准流入下道工序”的管理模式,确保产品的质量。十几年来,“双凤”牌皮鞋无论是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皮革协会抽检,还是河南省质检局监督抽检,双凤鞋业公司的产品,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穿过双凤皮鞋的消费者,对其评价最多的是“质量好、舒适”。但是却因为太舒适,曾被消费者怀疑不是真皮的。周国荣回忆说,曾有一位老太太因为感到鞋皮料太软,误认为是革的,就把鞋拿到店里,店员一再承诺是真皮的,老太太就是不相信。在解释无果的情况下,为了打消她的疑虑,市场部领导决定,让专卖店工作人员当场把皮鞋剪开,并当着她和顾客的面验证。鞋子剪开了,确实是真皮的,面对事实,老太太连连惊叹。现在不仅老太太成了双凤的老顾客,也带动周围的邻居和朋友成了双凤忠实的顾客。通过这件事,周国荣说:做企业是良心工程,你对顾客讲诚信,顾客对你的产品就信任。目前,“双凤”牌皮鞋已是中原大地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一个知名品牌,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
成绩只能代表着过去。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周国荣带领她的团队,为实现“创百年品牌,建长青基业”的愿景,将一如既往地奉行打造精品、服务至上的理念,质量诚信赢天下,为穿鞋人做“足”功夫,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王金成,男,汉族,1962年出生,郑州植物园园林园容四组组长。
    王金成将自己33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园林事业。如今已52岁的他在园林绿化这个岗位上越干越有劲、越来越热爱这片绿色。他用“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曲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动人乐章。
无悔的绿色奉献
    无论是游人如织的节假日还是平常的工作时间;无论是烈日当头的炎炎夏日还是寒风瑟瑟的冬季,总能看到他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今年夏天久旱的郑州终于迎来期盼已久雨水,隆隆的雷声伴着滚滚乌云袭来,他赶忙呼唤地里忙着除草的同事们回去躲避雷雨,自己却拎起一袋肥料回到地里忙碌起来。刚撒了一半大雨下了起来,他全然不顾,直到把肥料撒完,他浑身上下已是湿淋淋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就是园林人的真实写照。
    这雨断断续续一下就是一个星期,象湖水位不断攀升,超出了它的承载能力,湖水开始向广场倒灌,随时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以雨为令,快速反应!王金成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区域加入到防汛的队伍中排涝抢险,他带头跳进淤泥里抢挖排水沟,疏通积水,清理排水管道……一个小时后象湖恢复了它往日的容貌,可他浑身上下湿漉漉的,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今年,郑州市重点工程——“陇海路高架”工程开工,受工程影响,植物园里3座高压线塔需要改线施工。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绝不能因为我们影响了全市重点工程的进度!要在八月的盛夏时节移栽,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进度慢了不仅会影响陇海路项目施工进度,烈日下植物容易失水还会影响移栽苗木的成活率。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王金成身为组长勇担重任,他按照单位制定的任务推进时间表带领组员分两组突击行动,一组傍晚到晚上移植施工场地区域苗木、另一组负责栽植后的苗木浇水。八月的郑州就如同一个大烤箱,王金成组员们一同并肩战斗,挥汗如雨,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现场苗木清理准备工作。衣服磨破了、人晒伤了,可他们移栽的2000多株苗木成活率达到了100%。
哪里有任务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2月份正值数九寒冬,冬夜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湖面早已结了厚厚的冰层。晚上10点15分,一声电话铃响划破长空。铃声就是集结号!王金成接到任务——园里垃圾场堆积的植物干枯枝和芦苇失火,情况十万火急!火势顺着呼啸的寒风正在迅速蔓延,浓烟滚滚。接到命令他立即开来洒水车端起车尾的喷枪就开始灭火。半个小时后火情得到控制,可他浑身都被水浇透,冻得手脚都失去了知觉,僵在车上下不来。
    冬日的郑州一派萧瑟,傍晚天色渐渐暗淡。轰隆一声巨响,锅炉停止运转打破了原本的宁静。温室是个5400平方米的玻璃房,保温效果差,离开供热保障温度陡然下降,故障如不能尽快排除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王金成接到抢险命令迅速赶到事故地点,他顾不得凛冽的寒风,带头跳进塌陷的锅炉基坑内,挥起铁锹挖开故障点,配合维修工人更换损毁的零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冬日的风格外刺骨,可他的额头上却不知不觉地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晚上十点,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急抢修,锅炉终于恢复了运转。看着温室里的温度逐渐恢复正常,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
    “越是有困难越要往前冲!”夏天连日降雨将植物园南门前的防汛路淹没成了一条“大河”,在建的植物园仓库管理房就在旁边。隆隆的雷声过后,大雨再度来袭,一瞬间“河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涌入工地地基内。正在责任区里冒雨忙着挖沟排涝的王金成看到此情此情直奔向工地加入防汛的队伍里,50多岁的他一次又一次扛起沙袋,20米长的防汛堤终于拦住了倒灌的雨水,可他却瘫倒在地。
知识在绿荫中闪光
    “打铁还需自身硬”,三十多年的园林工作经验让王金成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园林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既繁重又复杂。他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修剪的好本领。闲暇的时候,王金成常常到附近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帮忙修剪绿篱、清理树上的干枯枝。他总说,“福利院的绿化很重要,孩子们看到满眼的绿色心情会好很多,还能呼吸到清新空气,对身体好。”自己做得再好,不如大家都好。王金成主动承担起培养年轻技术员的责任。他言传身教,使全组同志个个都成了修剪能手,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王老师”。
    “只有眼明、手快、多学、多做才能够真正把活干好!”王金成不但在园林方面干得好,在维修园林机械方面更是一把好手。他主动担起了园林机械维修这份责任,为单位节省下一大笔维修费用。看到园里的自动摇臂浇水喷头不能控制喷水区,白花花的自来水喷到路上浪费水不说还容易把过往的游客淋到,他就自己找来废旧的小零件制作喷头卡扣,把喷头旋转范围控制在有效的范围里,小小的发明不仅提高了浇水的效率还节约了水资源。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王金成同志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王金成面对一个又一个成绩、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依然如故,默默地在园林绿化事业里耕耘;他依然如故,始终保持着普通园林人的本色。
     苏凤英,79岁,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西街组村民。
    年已八旬的白发奶奶,悉心照顾重病儿媳五年,2009年被医生判为“存活期不超过3个月”的儿媳,病情渐渐好转,直到今日。
婆媳情深感乡邻
    人们常说,“婆婆再亲,也不如妈”,而在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西街,上演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婆媳情:年已八旬的白发婆婆悉心照顾重病儿媳五年,原被医生判为“存活期不超过3个月”的儿媳,病情渐渐好转,直到今日。
    苏凤英老人是城关村西街组人,全家5口人,原本生活幸福美满。儿子张秋群、儿媳马文玲聪明能干,马文玲心灵手巧,裁剪缝纫是行家里手。1992年,夫妻俩在荥阳老城市场开办了“张家西服行”,由马文玲主理,张秋群负责烫熨、锁边,帮助下料,给马文玲打下手,每年能挣5万多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通过拼打努力,西服店在荥阳老城小有名气,后来又雇用了一些员工,生意越做越红火。孙女读大三,孙子在西街小学就读。几年前,家里又建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甜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9月,马文玲突感右手和右腿失去知觉,形成偏瘫。经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确定为“运动神经元” 疾病。这种病十分罕见,发病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且死亡率高,医学文献记载,此病发现后一般只有3个多月的存活时间。接诊的专家不好当着病人的面直说,只是在纸上写了“存活期3个月”字样,并用笔把这几个字圈了一下,在场的张秋群顿时明白了许多。
    回家后,经多方治疗,2010年1月以后,马文玲的性命虽得到延续,却失去了行走能力,瘫卧在床上。马文玲治病要花钱,家中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张秋群肩上的担子顿时加重了,他只能外出打工养活一家人。当时年已74岁的婆婆苏凤英便承担起了侍候儿媳和操持家务的重担。
    苏凤英总是把一日三餐端到马文玲的床前,喂她吃完后自己再吃。长期卧病在床的马文玲胃口不好,苏凤英就每天变着花样为她做可口的饭菜。为了给马文玲补养身体,其子女给苏凤英的生活费,她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全部用来给马文玲买核桃粉、牛奶等营养品。马文玲平时爱干净,婆婆就每天给她洗脸梳头,晚上用热水给她洗脚;天热时,每天给儿媳擦洗身体。苏凤英每天端屎端尿,定期换洗被褥,房间里始终清清爽爽。
    除了做饭喂饭,洗洗涮涮,苏凤英天天还要给文玲按摩。听医生说,如果文玲不运动,全身的肌肉就会萎缩,并导致器官衰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苏凤英每天先用按摩器给文玲进行全身按摩一遍,接着再捏手指捏腿脚。
    母爱最真,年迈婆婆担当一肩责任。当一个好婆婆不难,难的是已经79岁高龄了,正是颐养天年,坐享清福的年纪,却还要照料身患重病的儿媳。虽然自己耳朵有些背,儿媳说话又口齿不清,但这并没有阻碍苏凤英对儿媳的细心呵护。每天,通过查看儿媳的口型,老人就能准确判断儿媳的需求。五年来,她不离不弃,把儿媳当成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照料着,打破了医生“只能活三个月”的预计,苏凤英以人间大爱和对儿媳的倾心呵护,创造了生命奇迹。婆婆的悉心照料,一次次感动了马文玲,每一次帮文玲整理好衣服,苏凤英都累出一身汗,文玲见状心里过意不去,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对不起,让妈又受累了”“妈太累了,我想快点把病治好,让她好好歇歇”,面对记者采访,文玲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五年来,苏凤英老人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悉心照料文玲。几年来,每次做饭前,老人都要征求文玲的意见,她想吃啥,老人就做啥。每次吃饭,都是婆婆苏凤英一口一口喂着吃。儿媳生病后,经常发脾气,饭菜稍不可口,她就不张嘴。苏凤英老人理解儿媳的心情,她不急不躁,始终像哄孩子一样把一勺一勺饭菜喂入儿媳口中。每天晚上,老人都是最后一个睡觉,病中的儿媳时刻牵挂着老人的心。夜里她担心文玲盖不好被子冻着,总是一遍遍进屋检查,为文玲掖好被子。清晨,白发婆婆推着轮椅带儿媳散心。春天一开暖,苏凤英老人就推着轮椅带着文玲到街上转,陪她散散心,和街坊邻居聊聊天。马文玲也算是不幸中遇到了万幸,在生死的边缘上,一家人始终不弃不离,相濡以沫,诚心相待。尽管马文玲完全康复的希望不大,但苏凤英老人有一丝希望都绝不放弃。她说,我经常做梦,梦见坐在轮椅上的文玲突然站了起来。每次从梦中醒来,她都会哭,我今年79岁了,不知道还能照看儿媳多久?她多希望有哪家医院能治好儿媳的病,到时即便她“走”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为了儿媳,苏凤英老人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五年时间,老人衰老了、憔悴了,五年时间她整整瘦了25斤。谈及苏凤英老人为照料儿媳所付出的心血,儿子张秋群动情地说,俺妈以前比较胖,一米五几的个子,体重125斤。为了照顾文玲,她先在刚100斤。妻子病了5年,母亲洗衣做饭,喂水喂药,端屎端尿,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马文玲的病情牵挂着众乡亲的心,婆婆精心照料儿媳的事儿也感动了众乡亲,街坊邻居经常有人前来看望马文玲,城关村原党总支书记李新合送给马文玲一辆轮椅,祝愿她早日康复。李新合十分敬重苏凤英老人,他说,做媳妇的,本来是要照顾老人的,可是作为婆婆的苏凤英,这么长时间像对待自己的闺女一样照顾她的儿媳,喂饭喂水、擦屎刮尿,这是多么深情的婆媳之情啊!
    在“2013年感动荥阳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写给苏凤英的颁奖词对她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风雨来袭,八旬老太为呵护儿媳展开双臂;母爱最真,年迈婆婆担当一肩劳累。古有婆媳让水媳孝婆,今有婆媳同舟婆伺媳!


上一篇:装备中心开展结对帮扶捐赠活动
下一篇:中国好人榜“我推荐、我评选身边好人”牟萌、马婷事迹资料

相关文章